曾几何时,《七十二家房客》剧组如一座稳固的象牙塔那般财米网,庇护着众多本土艺人的生计。当传统电视行业的根基被时代洪流冲刷得摇摇欲坠,这座塔楼也无可避免地裂开缝隙。如今,塔中演员们的身影,更多活跃在手机屏幕的光晕里。
像奀妹、369、韩师奶、西洋蔡、258、八姑等等,摇身成为网红的他们都在直播间里驾轻就熟地推销商品,连七八十岁的“鸡公福”林星云、“太子炳”彭炽权、“牛局长”鲁牛也经常在直播间现身,花白的头发被屏幕映得发亮。
传统电视业在广东的凋零已非一日之寒。即便身为经济与人口的双料魁首,广东娱乐产业却长期徘徊在全国末流。昔日滋养演员的土壤开始龟裂——收视率步步下滑,经济效益节节萎缩。“广东第一神剧”《外剧》与“广东第二神剧”《七十二家房客》双双陷入“拍拍停停”的泥沼,剧组容纳空间急剧收缩。
当赖以生存的剧组日渐稀薄,当熟悉的摄影棚灯光暗淡,无数曾闪耀于荧幕的面孔骤然被抛入失业的冰冷旋涡。生存的压力与职业空间的急剧坍缩财米网,推动着约七八成的广东本土艺人奋力游弋于各大自媒体平台。镜头前不再是虚构的角色悲欢,而是他们真实人生的奋力一搏。
转型直播带货的洪流中,演员们各显神通,却并非尽享坦途。《外剧》阵营中,“康天庥”李俊毅与“苏妙婵”虎艳芬坐拥两百万粉丝,俨然已成“大V”,然而虎艳芬去年却悄然告别直播江湖;康祈祖(徐若琪)亦于2023年挥别网红身份。
康家第二代中,“康祈耀”彭新智成了最积极的带货者。聚光灯下的转身,并非皆如表面般从容顺遂。面对舆论场中泾渭分明的浪花——有人执拗地认定演员当以舞台为终身信仰阵地,岂能借昔日虚名无度消费观众情感?另一些声音则更为通达,强调生存不易、行行艰辛。这撕裂的议论场域本身,已构成转型者必须穿越的第二重荆棘地带。
对比其他省级卫视,广东台的沉沦更显彻骨悲凉。京沪港苏浙湘等地电视台虽同受网络冲击,却仍能在寒风中勉力维持其文化影响力与基本体面。唯有广东台财米网,深陷卖药广告的泥潭难以自拔——那些循环往复、声嘶力竭的药品保健品广告,如同饮鸩止渴,广告越多,离解救自身收视率的“灵丹妙药”愈发遥远,将平台形象与观众信任一同拖入深渊。
这困境背后,岂能仅归咎于外部环境?内部创新乏力、机制僵化、人才流失的症结,如同锈蚀的齿轮,早已让这台庞大的机器运转艰难。当其他电视台尝试拥抱新媒体、制作精品内容时,广东台是否过于依赖旧有模式,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?
遥想当年,《万紫千红》的绚烂舞台,《河畔人家》的袅袅炊烟,《夜倾情》的都市情感,皆已化作时光深处的斑驳光影。当演员们在直播的聚光灯下奋力求生,被冠以“灵丹”之名,背后正是个体与时代巨轮碰撞出的辛酸火花。而广东电视台自身,困于“卖药”循环,寻“解药”无门。郑达那声经典的“痛啊”,早已超越了荧屏效果,凝结成观众对本土电视业凋零的集体喟叹。
本土艺人在直播间里竭力重现昔日角色的高光时刻,那既是对过往荣光的深情回望,亦是向新观众递出的一张身份名片。然而当角色的光辉在直播间里反复被消费,职业身份便在旧日符号与新商业逻辑的夹缝中变得模糊不清。
本土艺人集体涌向直播带货,是生存智慧,亦是时代洪流中无奈的妥协。当本土演员们在直播间里奋力叫卖,那些被遗忘的电视台角落,是否正传来一声比郑达的“痛啊”更为沉重悠长的叹息?这叹息关乎生计,关乎身份,更关乎一片土地文化表达的日渐沙哑。
荧幕的烟火渐冷,直播的光晕灼人。那些在手机屏上奋力吆喝的身影,何尝不是一面时代的镜子?照见传统行业的沉疴与新生的阵痛。当大批广东本土演员对着镜头推销商品,我们失去的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