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不愧是老牌军事强国,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关,已经研发出了性能堪比霹雳-15的空空导弹。毫不夸张的说路易泽,目前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技术,仅仅落后中国一代了,位列全球第二梯队。
近日,俄罗斯空天军开始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新型空空导弹,一架苏-35的发动机舱下方挂载了一枚“产品180”,也就是R-77M。对俄制武器比较熟悉的都知道,但凡是编号后缀带“M”的,大概率就是魔改或者深度改进型号,比如T-90M、苏-27M(苏-35)、米格-31BM、956EM驱逐舰,而R-77M相较于R-77同样有相当大的提升,这一点从外观就能看出来。原版的R-77采用了栅栏式尾舵,优点是控制能力强,可以提高导弹的机动性,缺点则是阻力大,影响了射程。
并且R-77的栅栏式尾舵不具备自动收放功能,只能在运输过程中手动折叠起来,一旦要使用的时候就必须提前将栅栏式尾舵,这样一来不仅导弹发射后会增加阻力,载机在挂载飞行过程中也会增加阻力,像苏-35这种一次能挂10枚R-77的战斗机,增加的飞行阻力就尤为明显了。
而目前超视距空空导弹的主流设计是,弹翼越来越小。采用先进飞控系统来实现小弹翼的飞行稳定性,这种飞控系统快速、精准、高频控制小弹翼偏转来对抗导弹的不稳定性,就像高手骑独轮车,需要不断微调车把来保持平衡,而不是依靠宽大的车轮。此外,还可以通过矢量推力技术与高升力弹体设计来提高导弹的机动性。
越是先进的超视距空空导弹,弹翼往往就越小,比如AIM-120的弹翼比AIM-7小了很多;AIM-120C的弹翼比AIM-120B小/span>
而R-77是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设计的,那个时候导弹的抗干扰能力与动力技术都不像如今这么强悍路易泽,哪怕是中距弹在实战中能击落40公里外的敌机都算是非常耀眼的成绩了,因此苏联为R-77设计了栅栏式尾舵,虽然会降低射程,但是采用了栅栏式尾舵的R-77依然有60千米的有效射程、80千米的最大射程,放在冷战时期和上世纪90年代完全够看了,而栅栏式尾舵又显著提高了R-77的机动性,在当时看来是利大于弊的设计。
可苏联的解体打乱了一切计划,吃苏联老本的俄罗斯接手了R-77项目后,直到1994年才完成R-77的定型服役,一直到2010年左右才开始对R-77进行改进升级,小幅度升级型号是R-77-1,配备了抗干扰能力更强的导引头,有效射程也从60千米提高到80千米,但栅栏式尾舵依然被保留了下来。80千米的有效射程,在2015年之后已经完全不够看了,中美欧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有效射程都开始超过100千米了,虽然俄罗斯还有射程更远的R37M远程空空导弹,有效射程据称在200千米以上,但R37M说白了就是一款以牺牲适装性提高射程的“劣质弹”,体积与重量都堪比小型反舰导弹,战斗机驮几枚都非常费劲,更没办法装入五代机的弹仓中,类似的导弹AIM54,美国很早之前就放弃了,中国更是没法发展这种外形粗大的空空导弹。
2019年的印巴空战,R-77导弹让印度彻底破防,实战中有效射程只有60千米,导致印军的苏-30MKI重型战斗机被巴基斯坦的F-16使用AIM-120压着打。战后,印度花大价钱从以色列引进了“德比-ER”空空导弹,连同国产的“阿斯特拉”空空导弹一起整合到了苏-30MKI的火控系统里,不准备继续用R-77了。而中国也在很早之前为苏-30整了霹雳-12空空导弹,目前解放军也只有苏-35和早期缺乏升级价值的苏-27/歼-11A还在用R-77导弹。
R-77导弹的平庸性能影响到了苏-35的战斗力,面对装备AIM-120C、流星、霹雳-15的他国战斗机,苏-35在超视距空战中的劣势极为明显,这也间接导致苏-35后来接连失去了多笔出口订单,所以俄罗斯也在好几年前开始了魔改R-77的研发工作。
既然编号里带M了,那R-77M的改进就不止取消了栅栏式尾舵这么简单了,据俄罗斯公布的信息,R-77M配备了双脉冲火箭发动机与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,带有数据链修正功能,最大射程可达190千米。从俄方公布的信息来/span>
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有4款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空空导弹,分别是日本的AAM-4B、中国的霹雳-15、美国的AIM-260,加上俄罗斯的R-77M。虽然俄罗斯公布R-77M最大射程为190千米路易泽,但俄罗斯的空空导弹测试条件相对宽松,测试最大射程的时候,靶机都是以1.5马赫的速度迎面飞来,而中美在测试的时候,靶机的迎头飞行速度只有1.2马赫,这就导致俄罗斯的空空导弹射程水分较大。因此R-77M190千米的最大射程,如果采用中国的测试方法,可能就只有160千米左右了,跟出口型的霹雳-15E差不多。
但是霹雳-15对于中国来说,早就不是最先进的空空导弹了,不到20年时间,中国就在空空导弹领域完成了对俄罗斯的反超。上世纪90年代,中国在购买苏-27的过程中,配套引进了R-27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,但是在使用过程中,解放军对R-27的性能并不满意,甚至尝试过从乌克兰引进技术,对R-27进行升级,相较于当时中国正在测试的霹雳-11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,R-27的性能毫无优势,因此中国并未进行仿制。
后来中国又在引进苏-30的过程中,配套引进了R-77空空导弹,但是相较于在研的霹雳-12导弹,R-77也没有任何性能优势,霹雳-12只是对R-77的导引头进行了仿制与改进,弹体设计则更为先进。
2015年之后,中国又在引进苏-35的过程中,配套引进了R-77-1空空导弹,但引起的关注度并不高。因为到了2015年的时候,采用双脉冲、小弹翼、有源相控阵导引头的霹雳-15已经快服役了,俄罗斯最先进的R-77-1完全就是落后一个时代的产物。
10年时间过去了,俄罗斯好不容易搞出了可以跟霹雳-15相提并论的空空导弹,但中国早就更进一步了。比如已经出现在歼-16机翼上的霹雳-17远程空空导弹,被军迷俗称为“电线杆”,除了还保留了面积极小的尾翼外,弹体已经完全取消了弹翼,反观R-77M依然要保留面积不小的弹翼,可见两款导弹的控制技术还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“电线杆”设计的霹雳-17,拥有更低的飞行阻力、更远的射程,整体性能至少领先R-77一代,未来将成为六代机的标配武器,将空空导弹的打击距离拓展到300千米以上。另外,网络上也开始出现关于霹雳-16导弹的消息,从网络上流出的非官方资料图来看,霹雳-16的攻击范围比霹雳-15提高了近50%,迎头攻击距离达到了275千米。
另外,为了增加歼-20弹仓的装弹量,霹雳-16采用了“光杆”设计,之前歼-20的弹仓模型中就曾经出现过一枚光秃秃的导弹,但是当时并未引起关注,现在来看,中国一直在研究将阻力降低到极致的“光杆弹”,霹雳-16将是集技术之大成者。也正是因为有了霹雳-16和霹雳-17,中国才放心大胆的出口霹雳-15,让巴基斯坦在战场上放心大胆的用,霹雳-15在中国已经是落后一代的武器了,能够与霹雳-15相提并论的R-77M,自然也至少落后一代了。
当然,哪怕R-77M落后一代,对中国来说也有引进价值,在俄罗斯不愿意公开苏-35源代码的情况下,中国可以引进一批R-77M,装备在现役的苏-35与苏-30战斗机上,能够显著提升这批俄制战斗机的空战能力。
另外,印度大概率也会引进一批R-77M导弹,中国为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,也有必要采购一批R-77M进行研究,只要掌握了R-77M动力段射程、双脉冲发动机工作时长、导引头抗干扰参数,这款导弹对中国战斗机的威胁就非常小了。
也就是俄罗斯现在还放不下面子,不然根本不需要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继续研究空空导弹,直接从中国进口更先进的霹雳导弹更香。而R-37和R-77这两款导弹是苏联的遗产,哪怕俄罗斯将其改进到R-77M、将R-37改进到R-37M,本质上还是一种吃老本的行为。反观中国则坚持自主创新研发,搞出了世界领先的霹雳-15,并进一步搞出了领先一代的霹雳-16和霹雳-17,从空空导弹的发展脉络路易泽,就能看出中俄这对新老军事强国的不同状态,一个蒸蒸日上,另一个只能吃老本。
举报/反馈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