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木真家族与金朝有世仇中金汇融配资。
金熙宗曾将铁木真先祖俺巴孩汗钉死在木驴上,金世宗推行“减丁政策”,定期屠杀蒙古人并掳掠为奴,导致蒙古各部对金朝“怨入骨髓”。
(俺巴孩是成吉思汗曾祖父合不勒汗的堂兄弟和继承者。)
也速该是俺巴孩侄孙,也是是铁木真父亲,蒙古部酋长,蒙兀国末任汗王。
在铁木真9岁时,被塔塔儿人下毒暗算,中毒而亡。
铁木真意为“铁一般坚强的人”,父亲被人毒死,孛儿只斤氏族族众离散,幼年的铁木真吃尽苦头。
残酷的现实让铁木真知道保存自己,以图恢复祖业,要依靠和联合强大的部落才能有一番作为。
在克烈部首领脱里罕的庇护下,铁木真收集离散部众,力量逐渐强大。
1189年,27岁的铁木真被推举为汗。
金朝长期对蒙古实行分化压迫政策,铁木真统一蒙古后,灭金成为必然目标。
展开剩余95%成吉思汗在讨伐金国之前祭腾格里,曾祈祷说讨伐金是为了报其祖先俺巴孩等人的仇恨。
铁木真征服乃蛮部后,在1211年秋,拉开了攻金序幕。
在野狐岭之战,“金人精锐尽没”,蒙古取得进攻金朝的第一场大胜仗。
原文赏析:
元起于和林, 至也速该而始大。 史略:蒙古本北狄别种, 至也速该并吞诸部,始盛大。 其子曰铁木真。 太祖铁木真乃谋叛金, 略取漠南、山北、辽海、河朔、山东及关右地, 史略:初,金人以铁木真为察兀秃鲁, 宋开禧二年始称帝,既而尽并附近诸部。 嘉定四年始侵扰金云中、九原之境,进取西京,遂分兵四出,尽略山后诸州,东过辽河,南至清、沧, 西南入雁门, 既又入居庸,逼中都,乃引而北。【译文】{元朝从哈拉和林(蒙古帝国首都)起家,到也速该时期开始强大。}
《史略》记载:蒙古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分支,到也速该时,他吞并了其他部落,蒙古开始强大。也速该的儿子就是铁木真。
{元太祖铁木真策划背叛金朝,攻占漠南、山北、辽海、河朔、山东和关右地区。}
《史略》记载:起初金朝将铁木真封为察兀秃鲁(官方认可的蒙古部落首领)。
南宋开禧二年(1206年),铁木真称帝(大汗),随后吞并附近的所有部落。
嘉定四年(1211年),蒙古开始侵扰金朝的云中、九原地区,攻占金朝西京(山西大同)。
随后蒙古军队分四路出击,攻占太行山后各州,向东越过辽河,南至清沧地区,西南进入雁门。
之后蒙古军队进入居庸关,逼近辽朝中都(北京),随后向北撤退。
六年,复围中都,又分军为三道,出辽西,残河东,躏济上, 还至中都,与金平而还。 七年,金迁汴。 蒙古复围中都,分军取其北京,既而中都亦下,于是诸路州郡相继降附。 十年,蒙古建行省于燕、云,经略大行以南,河北、山东、河东以及陕西诸路州郡,遂相次陷没。 宝庆三年,蒙古主入京兆,金人惟守河据关, 以为控御云。【译文】嘉定六年(1213年),蒙古再次围攻中都,同时分兵三路,一路攻击辽西地区,一路摧毁河东地区,一路碾踏济水上游。
蒙古再次来袭中都,与金朝议和后撤军。嘉定七年(1214年),金朝迁都汴京。
蒙古再次围攻中都,分兵攻取金朝的北京(蒙古境内),随后中都也被攻下。
各地的州郡纷纷投降蒙古。
嘉定十年(1216年),蒙古在燕云地区设立行省,管理大行山以南地区。
河北、山东、河东以及陕西各地的州郡,随后都被蒙古攻陷。
宝庆三年(1227年),成吉思汗进入京兆地区,金朝只能依靠黄河和关隘进行防御。
端倪解析:
也速该(1134年-1170年),是蒙古乞颜部的军事首领,
他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领导者,有“拔都儿”(勇士)之称。
他长期与世仇塔塔儿人交战,曾擒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、忽鲁不花。
在铁木真出生时,他以俘虏的名字为儿子起名,这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。
他在铁木真九岁时,带他去姻亲部落求婚,与弘吉剌部贵族特薛禅之女孛儿帖定亲。
在返家途中,他参加塔塔儿人的宴会,被投毒,回家不久后死去。
他的死后,他的部众被泰赤乌部夺走,遗孀和子女的生活陷入困顿。
1189年铁木真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,他开始统一蒙古诸部。
在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,建立了大蒙古国。
他登基时被诸王和群臣上蒙语尊号成吉思合罕,尊号“成吉思汗”。
他在位期间,对外进行了多次战争,其中包括对金朝的战争。
蒙金战争中,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唵木海的建议,吸取中原先进技术,组建了蒙古炮军,遂注重攻城以炮石为先。
蒙古军采用“千户制”强化指挥,骑兵以机动性和骑射优势碾压金国步兵。
铁木真还善用间谍(如耶律阿哈)获取情报,并采取“围点打援”等灵活战术。
1214年金宣宗被迫求和称臣,隔年蒙古军攻占金大都,蒙古军队占领了金朝在华北的大片领土。
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,临终前定下“联宋灭金”的战略。他的统一战争,对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蒙古灭金的过程,实质是游牧文明以暴力打破农耕文明壁垒,最终却被后者反向渗透(如忽必烈汉化)。
这种“征服-被同化”的悖论,成为草原帝国扩张的普遍结局。
作为清初最具争议的权臣,多尔衮的一生充斥着权谋与伦理的悖论。
这位“皇父摄政王”不仅主导了清朝入关后的政治格局,更以强横手段撕裂了顺治帝的家族纽带,其影响甚至延续至身后数十年。
一、皇权操盘手
1643年皇太极猝逝后,多尔衮在皇位争夺中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。
他深知直接称帝将引发八旗分裂,转而扶持6岁的福临(顺治帝)继位,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掌控实权。
此举既安抚了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势力,又通过与孝庄太后的微妙联盟巩固了地位——朝鲜史料记载,孝庄曾以“美色笼络”多尔衮,甚至被传有下嫁之事。
这种政治联姻虽无确证,却折射出权力格局的脆弱性:
多尔衮的“叔父摄政王”头衔在五年内逐步升级为“皇父摄政王”,玉玺移存王府,朝会免跪拜礼,其僭越之姿已形同无冕之君。
二、血色的权杖
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,首当其冲成为政治牺牲品。
尽管他在入关战争中屡建奇功,甚至斩杀张献忠平定四川,多尔衮仍以“冒领军功”等罪名将其下狱。
顺治的绝食哭求虽暂保兄长性命,但豪格最终在1648年暴毙狱中,死前悲愤宣称“当以石毙诸子”,折射出极度的绝望。
更具讽刺的是,豪格尸骨未寒,其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便被多尔衮纳为侧室,这种平辈收继婚虽违祖制,却彰显了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终极羞辱。
三、天子的反抗中金汇融配资
顺治帝的成长堪称一部反抗史。
他12岁亲政时,紫禁城内仍遍布多尔衮旧部,连贴身侍卫都敢对皇帝“有不敬之意”。
1651年的政治联姻更成导火索:多尔衮生前指定的皇后竟是孝庄侄女、顺治表姐。
这场充满政治算计的婚姻遭顺治激烈抵制,虽在孝庄压力下勉强成礼,但两年后即以“志意不协”为由废后,矛头直指“多尔衮于幼冲时因亲定婚,未经选择”。
这种婚姻反叛,实为皇权宣示的隐喻。
四、死后的清算
多尔衮1650年坠马猝死揭开权力洗牌序幕。
顺治迅疾收归玉玺,清算其党羽,甚至毁墓鞭尸,将“僭拟至尊”“逼死豪格”等罪状昭告天下。
耐人寻味的是,乾隆时期又为其平反,称“定鼎燕京,统一天下,功最著”。
这种历史评价的反复,恰说明多尔衮对清初国本的双重性:他既是开国奠基者,也是皇权制度的破坏者。
五、历史的迷雾
多尔衮的阴影远未随肉体消亡而消散。
朝鲜《李朝实录》记载,清使被问及“皇父”称谓时暧昧回应:“去‘叔’字,朝中喜事”,这成为“太后下嫁”说的关键佐证。
尽管孟森等史家力辩其伪,但多尔衮频繁出入宫禁、追封义皇帝等事实,仍使这段叔嫂关系成为清宫最大谜团。
权力与伦理的纠葛,在此达到戏剧性顶点。
纵观多尔衮一生,其政治手段之凌厉与伦理颠覆之彻底,恰是清初野蛮生长时代的缩影。
他像一柄双刃剑,既劈开问鼎中原的道路,也在满洲贵族集团内部留下难以愈合的裂痕。
而顺治帝终其一生与这道阴影的博弈,则预示了此后清廷集权化进程中,皇权与权臣有着永恒的角力。
春秋初年的晋国舞台上,一场持续67年的权力更迭大戏——"曲沃代翼"。
晋国用血腥与权谋撕裂周代宗法制度的神圣帷幕,在动乱中晋国经历重塑。
这场始于曲沃桓叔(姬成师)的篡权尝试,最终由其孙曲沃武公完成;
曲沃代翼改写了晋国历史,更成为春秋战国权力重构的预演。
一、命名隐喻与地缘失控
晋穆侯为两个儿子命名时,已埋下隐患:长子"仇"诞生于伐条战败之际,次子"成师"则得名于千亩大捷。
这种以战事吉凶为名的做法,被大夫师服批评为"太子名仇,少子名成师,始兆乱矣"。
晋穆侯起名背后的象征意义,也暗合了周代嫡长子继承制与小宗野心的结构性矛盾。
前745年,晋穆侯之子晋昭侯将曲沃封给叔父成师,这一决策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。
曲沃城规模超越国都翼城,直接违背了"都,城不过百雉"的礼制。
更致命的是,曲沃位于汾河下游,控扼盐池与交通要道,其经济与战略价值远超翼城。
地理优势叠加桓叔"好德"政治魅力,使"晋国之众皆附焉",形成"末大于本"的权力双格局。
二、暴力迭代与合法性构建
曲沃桓叔的夺权尝试(前739年)因翼城贵族反扑失败,却开启"弑君-失败-再弑君"的暴力循环模式。
其子庄伯弑杀晋孝侯(前724年),孙武公更连续诛灭五任晋君,最终在前678年完成代晋。
这种"弑君专业化"的背后,是曲沃系对权力逻辑的深刻认知:
1.军事经济并重:曲沃三代持续经营汾浍流域,建立独立武装与财税体系。
2.周朝王权博弈:初期周王室支持大宗,虢国曾出兵干预(前718年),但曲沃武公灭晋后以重器贿赂周釐王,成功获得册封,揭示周天子在霸权现实面前的妥协。
3.意识形态改造:从桓叔"好德"形象塑造,到武公时期重新编纂晋国史统,将暴力夺权包装为"天命更迭"。
三、乱局孕育的霸权基因
曲沃代翼常被视为礼崩乐坏的恶例,但最新研究揭示了特殊历史价值:
1.政治效率革新:持续内战倒逼曲沃系建立高效官僚体系,奠定晋献公"尽杀群公子"的改革基础。
2.地缘战略转型:吞并过程中形成的军事动员机制,晋国在武公去世次年(前677年)北灭耿霍魏三国。
3.权力结构质变:小宗上位打破传统公族垄断,为异姓卿族崛起提供制度缝隙,催生三家分晋战国格局。
四、清华简启示
清华简《系年》对曲沃代翼的记载,呈现出与《史记》不同的视角:
不再强调桓叔"德政"的道德外衣,而是直指晋昭侯分封的决策失误与周王室控制力衰退。
这种去道德化叙事,更符合春秋时期"力政"取代"德政"的实态演变。
曲沃系的成功,本质是地缘经济实力、军事组织创新与政治弹性结合的产物。
结语:霸权序章
曲沃代翼的67年动荡,恰如晋国霸业的阵痛分娩。
当曲沃武公将掠自晋侯的珪瓒献于周室时,不仅完成了权力合法性的最后拼图,更宣告了新型诸侯政治模式的诞生——不再依赖宗法血统的神圣性,而是以实力重塑秩序。
这种"武力正统化"的悖论,既瓦解了西周旧秩序,又为晋文公的霸业铺设了现实主义的政治路基。
最残酷的内战,反而锻造出最强大的战争机器,这正是春秋转型期最深刻的历史隐喻。
1138年赵构任用秦桧为相,向金求和。
就在此前一年,淮西宋军投金的兵变令南宋军心受挫,南宋抗金也从积极转向了防守。
秦桧削去了大将韩世忠的兵权,议和后向金称臣,但是取回了开封府的河南、陕西之地,也算是外交的一些收获。
1140年金朝毁约,分三路南侵,重新占领河南、陕西等地,宋军在岳飞等将领指挥下,战果显著,一度离旧都汴梁只有45里。
但赵构十二面金牌诏岳飞班师回朝,当知道岳飞北伐效果显著再下诏让岳飞暂停班师已经来不及了。
1142年1月,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,和金朝签订了《绍兴和议》,称臣纳贡,换取停战和偏安一隅。
原文赏析:
熙宗合剌废刘豫,悉有中原地,屯田募兵,增设守备,与宋分疆。 史略:宋绍兴五年,金阿骨打之孙合剌嗣位。 是时刘豫数引金人入寇,为宋所败。 八年金人遂袭汴,执刘豫,废徙临潢, 因议以河南、陕西地与宋。 十年,兀术复自黎阳趋河南,撒离喝自5x.dti6.cn/K9TZU河中趋陕西,尽夺所归地。 宋因诏诸将进讨。 岳飞等军屡胜,中原州镇,次第恢复。 而秦桧专主割地请和,诏飞等班师,兀术等旋复南寇。 十一年,和议始定,西复大散,东限长淮,皆为金境。【译文】{金熙宗完颜合剌(là)废除了刘豫,完全占领了中原地区。他屯田募兵,增设守备,与南宋划分了疆界。}
《史略》记载: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,金朝的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合剌继位。当时,刘豫多次引导金兵入侵,但被南宋打败。
绍兴八年(1138年),金兵袭击汴都,抓获刘豫,废了他的帝位,将他流放到临潢(内蒙古赤峰)。
宋金议和,南宋向金称臣,金朝将河南、陕西地区归还给南宋。
绍兴十年(1140年),完颜兀术从黎阳进攻河南地区,撒离喝从河中进攻陕西,重新夺回了之前归还给南宋的土地。
南宋因此下诏命令诸将进兵讨伐。岳飞等人的军队多次取得胜利,中原的州镇逐渐收复。
然而秦桧却主张割地求和,赵构下诏命令岳飞等人撤军,随后兀术等人又南侵。
绍兴十一年(1141年),和议最终确定,西边以大散关为界,东边以长淮为界,这些地方都成为金朝领土。
袭辽制,建五京,置十四总管府,是为十九路。
史略:金人以会宁府为上京, 临潢府为北京, 辽阳府为南京, 大定府为中京, 大同府为西京, 是为五京。 曰河北东路, 曰河北西路, 曰河东南路, 曰河东北路, 曰山东东路, 曰京北路, 曰邬延路, 曰庆原路, 曰熙秦路, 曰汴京路, 曰大名路, 曰咸平路, 后又分熙秦为凤翔、临洮二路, 是为十四总管府。 而五京亦曰上京、北京、南京、中京、西京等路, 共为十九路。【译文】{金朝沿袭了辽朝的制度,建立五京,设置了十四个总管府,共十九路。}
《史略》记载:金朝将会宁府设为上京,临潢府设为北京,辽阳府设为南京,大定府设为中京,大同府设为西京,这五个城市被称为五京。
此外还设有河北东路、河北西路、河东南路、河东北路、山东东路、京北路等12个总管府。
后来熙秦路又被分为凤翔路和临洮路,这样一共有14个总管府。
而五京也分别被称为上京路、北京路、南京路、中京路、西京路等,总共19路。
闲散府九, 节镇三十六,防御郡二十二,刺史郡七十三,军十有六, 县六百三十二,城、寨、堡、关百二十二,镇四百八十六。 东极海,西逾积石, 北过阴山, 南抵淮、汉,地方一万余里。 自阿骨打至守绪,传九世国亡。【译文】此外还有9个闲散府,36个节镇,22个防御郡,73个刺史郡,16个军,632个县,122个城、寨、堡、关,486个镇。
东到大海,西到积石山,北到阴山,南到淮河和汉水,金朝疆域方圆一万多里。
从完颜阿骨打到完颜守绪,一共传九位皇帝,金朝灭亡。
端倪解析:
金熙宗时期的金宋议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。
在1137年,金熙宗下诏废除刘豫的齐政权,开始与南宋进行和谈。
1139年正月,金宋议和成立,南宋代替伪齐政权成为金的属国,对金称臣,金朝归还河南、陕西地区。
这次和议有几个重要的影响。
其一,它标志着金朝在对南宋战争中取得优势,南宋被迫接受成为金朝属国。
其二,这次和议也使金朝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其他敌人,如辽东女真部落和西夏。
最后,这次和议对南宋内政有影响,使赵构暂时摆脱战争压力,专心处理内政。
不过这次和议并没有实现长久和平。
金朝主战派很快占了上风,1140年5月,金熙宗诏令兀术收复河南、陕西等地。
这次和议破裂,再次引发金宋之间的战争。
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朝在1141年达成的第二次和议。
绍兴和议确立了南宋向金朝称臣的不平等关系,结束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,形成南北对峙局面。
这个和议也直接导致了抗金名将岳飞的死亡。
和议划定宋金边界,南宋割让唐州、邓州以及商州、秦州的大半土地给金朝。
每年还要向金朝纳贡银25万两、绢25万匹。这对南宋经济无疑是一种负担。
绍兴和议也确定了“南自南,北自北”的原则,即原籍在和议规定的南宋境内的汉人归南宋,原籍在和议规定的金朝境内的汉人归金朝。
这使得北方汉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,成了南宋的敌国子民。
公元1643年,50岁的清太宗皇太极猝然离世,豪格(皇太极长子)和多尔衮(皇太极异母弟)陷入皇位争夺的暗潮。
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博弈中,孝庄文皇后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,巧妙周旋于代善、豪格、多尔衮三大势力之间。
在争取到多尔衮及其同母兄弟阿济格、杜度等(代表镶黄旗、正白旗、镶白旗)的支持后,孝庄的六岁幼子福临登基。
顺治帝名义上是皇帝,但实际权力完全掌握在多尔衮手中,朝政几乎由多尔衮独断,多尔衮被封为“皇父摄政王”。
这场政治妥协,为后世埋下了清初第一悬案——太后下嫁之谜的伏笔。
孝庄文皇后:博尔济吉特氏·布木布泰
对于这桩跨越三个世纪的疑案,学界始终存在两派泾渭分明的观点。
主张下嫁说的学者指出:
1、收继婚俗的合理性:满洲旧制存在"父死则妻其母,兄死则5x.dti6.cn/JQPKP妻其嫂"的收继传统,孝庄若依俗改嫁,在文化层面并无障碍。
朝鲜《李朝实录》记载,多尔衮曾以"如父"自居,这种称谓嬗变暗含伦理关系的质变。
2、权力媾和的必然性:多尔衮摄政期间逐步架空皇权,其党羽遍布六部。
面对"皇父摄政王"的威势,孝庄或需以婚姻缔结政治同盟,防止出现"周公辅成王"式的政权更迭。
3、陵墓玄机的隐喻性:孝庄临终拒与皇太极合葬,其停灵清东陵风水墙外的特殊安排,被解读为对前夫的伦理亏欠。
反对派则以陈捷先、孟森等清史大家为核心,提出三大反证:
1、孤证不立的文献原则:南明将领张煌言《建夷宫词》存在明显史实谬误,诗中"慈宁宫里烂盈门"与孝庄入住时间存在三年时差,且抗清文士群体未见集体谴责。
2、满语称谓的误读:"皇父摄政王"满文作"Han i ama wang",实为功勋尊称而非血亲关系,类似努尔哈赤"父汗"之称。
3、礼制约束的现实性:孝庄若正式下嫁,其谥号必遭更易,然终清之世,官方始终尊其为"孝庄文皇后",祭礼如仪。
这场学术论争本质是文化认知的碰撞。
汉人士大夫以儒家礼法审视"太后下嫁",视其为"悖逆人伦";
而满洲贵族则遵循"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"的草原传统。
多尔衮推行的"六大弊政"(剃发、易服、圈地、占房、投充、逋逃)彰显其文化优越感;
在婚姻关系上多尔衮也是坚持满族传统——他先纳豪格遗孀(侄媳),这种收继婚恰是游牧传统。后传与孝庄有染,叔嫂通婚在满族不视为失德。
从现存《内国史院档》满文档案可见,多尔衮对顺治表现出矛盾的双重人格:朝堂之上执礼甚恭,私底下却削减帝室仪仗、垄断奏章批红。
这种表里不一的关系,为野史提供了创作空间。
顺治七年冬多尔衮猎意外身亡后,其尸骨遭"斫棺戮尸"的极端处置,除政治清算外,是否也暗含少年天子对母亲情感背叛的愤懑?
尽管1947年刘文兴宣称发现"太后下嫁诏",但原件至今下落成谜。
(“太后下嫁诏书”的信息最早见载于1947年1月28日《中央日报•文史周刊》第35期。该期刊登了刘文兴所撰《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》一文,披露其父刘启瑞在宣统初年发现了“太后下嫁诏书”: “清季,宣统初元,内阁库垣圮,时家君(刘启瑞)方任阁读,奉朝命检库藏。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,……遂以闻于朝。”) 倘若真有此诏书(清官书不见记载),则太后下嫁可铁证定案。然而,至今尚未闻另有人见过此诏书。“太后下嫁诏书”不面世,或者有可信证据证明刘启瑞向朝廷奏闻后已被销毁,“太后下嫁”或终将在两可疑似之间。——摘录自《清史镜鉴 》这场持续三百年的学术公案,实则折射出历史书写的复杂性——当权力、伦理、民族记忆交织时,真相往往湮没于叙事建构之中。
孝庄文皇后作为清初政治核心,其人生轨迹恰似多棱镜,既映照出满洲贵族的文化调适,也暴露出早期帝国构建中的权力脆弱性。
或许正如阎崇年所言:"下嫁与否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个传说承载的历史记忆"。
(注:本文综合考证了20组史料,重点采信故宫博物院藏满文档案及孟森、陈捷先等学术成果,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,融入了新史学视角中金汇融配资,力求呈现多维度的历史认知。)
发布于:安徽省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